《你好,李焕英》上映之前,没人预料到贾玲的导演长片首作能凭借着超过54亿的票房创下当时全球女导演的票房纪录,直到去年的《芭比》上映,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你好,李焕英》之后,贾玲被高高捧起,她的第二部导演、编剧、主演作品承载着远比其他青年导演更多的期待和压力。结果令人诧异:这部《热辣滚烫》改编自2014年日本导演武正晴只花了两周时间拍摄完成、由安藤樱主演的小成本电影《百元之恋》,尽管片在当年是旬报年度十佳里排名第八的佳作(电影旬报奖,有着百年历史的日本电影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但与我们本土的社会现状、主流价值观并不那么贴合。既要保留原作的内核,又要在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基调的把控上做本土化的“改头换面”,改编难度不亚于原创。
而在表演上,安藤樱是日本电影界奖项最多、最具分量的85后女演员,不仅有《小偷家族》《重启人生》这样在中国也广为人知的作品,早在拍摄《百元之恋》之前,她已经创下了历史:第一位在同一年拿下旬报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的演员,而《百元之恋》里与她本人差异极大却又不着痕迹地表演让她再度横扫包括旬报、蓝丝带、日奥在内的全部影后。贾玲的表演,也少不了被拿来做比较,相比《你好,李焕英》里更贴近观众所熟悉的喜剧风格,这个角色需要她展现更收敛和更有层次的表演。
在《小偷家族》和《重启人生》里献上精湛演技的安藤樱
而贾玲本人也面对着质疑:减掉100斤,在收到很多的肯定、惊喜和鼓励的同时,也伴随着揣测和审视,它们并不友善,比如她有了电影所以不需要过去的胖女孩了,比如她肯定是为了冲奖,比如瘦了也不算美女,比如明星减肥有团队帮忙所以很轻松,比如不胖哪来的喜感……这些言论或许谈不上恶毒,但依然触目。一个已经有了庞大的国民好感度,看起来极其成功的名人,就算不花力气也依然得人喜爱,又为何用一年多的时间去做这种有风险、或许吃力不讨好的事?
《百元之恋》和《热辣滚烫》的两位女主角走上拳击场之前
看完电影后,我们想聊聊两部电影里的这两个女人。
日版的《百元之恋》,跟减肥、输赢、恋爱关系都不大,讲的是寻求渴望的故事。
安藤樱饰演的女主角一子是日本典型的“NEET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不读书、不工作、不接受培训),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家里蹲”。她不胖,但是“废”,出门也无非就是骑在车上缓缓挪动去百元店,一整个阴暗爬行的状态。
她叫一子,妹妹叫二三子,名字也如此潦草,家里人忙着自家小门店的便当生意,对她也没什么鞭策。这个状态在如今全民皆卷的中国年轻人里并不常见——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年轻人都处在焦虑的情绪中,就算自己不争气,家长也肯定会急得想法子,有条件的送出国读书,没条件的找找关系在当地谋份工作。
安藤樱为了角色增重十斤,主要是为了凸显出角色邋遢到极点的状态,视觉上增加整个人的钝感,但远远算不上胖;两周的拍摄时间(但安藤樱提前进行了三个月的拳击训练),前四天拍完邋遢的部分,在接下来的十天中安藤樱跟着角色一起,伴随着打拳,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整个人一点点精神起来。
在开始打拳击之前,在一子的身上看不到Hungry、Angry,她还是混沌的。在百元店收银,被同事带去酒店侵犯,那是她的第一次,早上她很镇定地打电话报了警,走在没人的街上念叨着“疼疼疼”;后来她与拳击手狩野有了暧昧关系,没什么确定的,也没什么可说清的,狩野突然离家跟别的女人跑了也就跑了……一子生活中的糟心事太多了,无论是发生在她身上的,还是围绕在她周围的,所有这些形成了她心里的无名火,打拳成了她的出口,在拳击馆的上方贴着Hungry和Angry的字条,这样的状态渐渐改变了一子原本憋屈的人生。
但是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你以为要开始热血了、反击了,但正相反,想赢但是没法一直赢的才是人生。拳击馆的教练看似不经意地说着:“拳击可不是用来自我满足的道具”“以后不要在寂寞的时候说什么老娘也曾燃烧过,让人很不爽。”鸡汤式煽情终于不用上桌了,不会被腻到。一子说“我是只值百元的女人”(折算成人民币连6块钱都不到),人生哪来的那么多高光时刻,就像片尾曲唱的:“普通地过着每一天就好,就算不会拍成电影。”
影片的最后,一子哭着嘟囔道:“好想赢……好想赢……好想赢……”很多人在解读的时候会把一子最后的“输”解读为“赢”,赢得了自我、人生、感情、认可……这很符合我们自幼便受到的“虽败犹荣”的教育方针。也并没有错。但是“好想赢”的重点不在“赢”,而是在“想”,一子有了胜负心,有了欲求,有了愿望,她得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比输赢重要,等同于梦想,有梦想是好的,不是因为梦想终究会实现,而是梦想如同发条,可以让人生进行下去,不会生锈。片中一子说:“打拳击是我的梦想”,但是被问为什么的时候却说“不知道”。这也许是最真实纯粹的梦想的形态——抽象的,不带功利性的,源自内心的,无法抑制的。
挥出拳的武器
如果忠于原版那样去拍,那毫无疑问大众讨论的话题会纠结在“渣”男出轨这样的部分(豆瓣剧照下的评论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和争执),加上被同事侵犯这样的情节也显然不好放进一部国内的贺岁档电影中。角色动机和落点如果不是来自于这些糟心的憋屈,那该来自哪里?
《热辣滚烫》把原作里的压抑变为了更直白的伤害,女主角乐莹不停地受到来自朋友、家人、亲戚的背叛,他们都是与乐莹最为亲近的人,但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或利用乐莹,每个人都只顾及自己,没有人尝试去理解她。而她原本一直在被动地接受这一切。
同时女主角“善”的特质被放到最大。在乐莹和父亲吃饭的一场戏中,乐莹问父亲:
“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朋友跟你要,你给哪个?”
“朋友要的,那给大的呗。”
“我两个都给。”
乐莹毫无保留的善,当然会被很多现实的人认为是傻。逐利和自私的人总是会选择伤害她,因为不用付出什么代价。
无论在原版还是《热辣滚烫》里,“善”都是这个角色的核心。在原版中,第一次看完狩野拳击比赛后的一子问他,你和对手是朋友么?因为你们(比赛完)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拳击比赛就是这样,结束了就不再敌对,他们并不是因为仇恨才打的。”被这样告知后,一子轻声说“真好啊”;而在《热辣滚烫》里,“对人都挺好的,但总受伤害”的乐莹看了拳击比赛后发现“两个人打成那样,最后还能抱在一起,我以为想得到拥抱只有对人好才行呢”,拳击成了不会辜负和背叛她的地方,那是她渴望却从没得到过的一种交流。
在最为关键的拳击比赛部分,影片用尽可能少的镜头剪辑最大程度地去把拳击场面拍得很实,一直在被揍的乐莹,场内外没有人指望她去赢,甚至能完成这场比赛,她被揍到趴下再站起来就是胜利,我们所等待到的“高光”便是她终于挥出自己拿手的左拳、击中了对手,即便下一秒就被反击到倒地不起。
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之上,影片接近末尾的部分,贾玲添加了一段“真相时刻”:当周围尽是闹剧与漩涡,她无限触底,终于受够了一切,为自己开始奋起挥拳。这与她在《你好,李焕英》里用的手法类似,是属于她标志性的催泪时刻。
在原版电影的尾声,女主角哭着与回头来找她的男人一起去吃饭,而这种日式茶泡饭风味的结尾在《热辣滚烫》里被改编地更为自我和女性:独自跑向远方的乐莹,是令人意外的惊喜。
影片绕不过去的话题,是关于贾玲减肥100斤。相比《百元之恋》,《热辣滚烫》不仅在讲述女主角乐莹的故事,贾玲也借着这个角色和作品在写自己的故事。
原版中拳击馆上贴着的Hungry和Angry的字条变成了“你只活一次”,也对应《热辣滚烫》的英文名“YOLO”(You only live once)
尽管贾玲直接说了“影片跟减肥无关”,但就像片中乐莹跟教练的对话那样,对方/观众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接受信息:看点还是贾玲到底瘦没瘦、瘦了多少。
乐莹说“我要参加拳击比赛”,对方直接理解为“啊要减肥”,乐莹再次重复“不是,我要参加拳击比赛”,戏里戏外巧妙地呼应上了
影片用一段秋冬春夏的蒙太奇去展现乐莹(贾玲)的蜕变,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直观和彻底的变化,冲击非常大。贾玲在全片几乎没有尝试任何喜剧的表演方式(笑点都由其他角色承担了),她从变身前的无精打采、小心翼翼,到变身为合格的业余拳手后眼神与动作的笃定狠厉,不仅是体重,整个人的面貌、神态都是焕然一新的。
这样的改变也很催泪和令人唏嘘:贾玲与安藤樱,她们不一样,后者以演员的身份去完成一个角色、一部作品,她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表演收获了各大奖项的认可,在演员的层面上,她已经做到了最佳;而贾玲作为导演、编剧,又背负了创作者的压力和商业压力,《热辣滚烫》不是一部小而美的独立作品,而是在竞争最激烈的贺岁档里唯一一部女性导演的商业片,她需要以“减掉100斤”这样的话题来吸引人去看她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她没法四两拨千斤,而是用尽所有气力将这一袋水泥的重量变为武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来目光。
在采访中,贾玲说到走向拳击台的那条走廊设定是12米长,“这12米对我来说可能是(走了)一年,也可能是42年。”
值得高兴的是,上映当天,我们得知索尼影业买下了《热辣滚烫》的全球发行权——这是索尼第一次没有参与投资就购买了海外发行权的影片,是对贾玲这部作品很大的肯定;而在此前,《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翻拍版权同样由索尼拿下,并由Laura Kosann担任改编工作(过去两年她有三部作品都进入了“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即高质量未制作剧本的名单),贾玲本人也会担任监制。作为一名女性创作者,贾玲一直在讲述真诚质朴的故事,关于母亲的,关于自我的,它们都不复杂,也没有多么伟大,但放之四海皆可打动人,如果每一部作品都能带她走到更远、更大一点的地方,那便是贾玲、也是女性创作者的幸事了。
(文章来源: V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