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三年前爆发后,现代公司赖以生存的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这种新型呼吸道疾病的广泛传播以及各国为减缓病毒传播而采取的诸多措施,导致从厕纸到处方药再到冰箱和半导体,各种产品纷纷缺货。即使到今天,零售商们依旧无法保证某些产品的库存充足,例如泰诺(Tylenol)和鸡蛋等日常用品。供应链在整体上依旧面临巨大的压力。
供应短缺、延误和供应链阻塞可能影响公司的收入,因此在新冠疫情期间没有遭遇破产的许多公司,一直在重新思考它们的供应链,并采取改革措施,希望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目前公司对供应链的管理方式主要发生了三个方面的转变,而这些变化将对消费者和公司产生重大的影响。
全球化供应链的主要缺点之一是,供应链更容易受到不受公司控制的问题影响,比如一家关键供应商遭遇地震袭击,或者封城导致工厂停工等。
因此,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努力将供应商和生产设施转移到距离本国更近的地区,或者在地理上分布到不同地区,以免过度依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公司能够承受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将生产和制造业务从海外工厂转移回国内的过程又被称为“制造业回流”。最近几年,制造业回流的步伐大幅加快。2022年年初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欧洲和美国超过60%的制造企业预计在未来三年,将有部分亚洲制造业务回流。
最近也有一项调查发现,2022年,美国交通运输和制造业回流创造了350,000个就业岗位,较前一年增长了25%。
这一趋势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补贴,也获得了零售商的支持。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承诺帮助供应商回流,未来十年对美国制造产品的采购额将增加3,500亿美元。在英国,对750家小公司的调查发现,五分之二的公司正在考虑国内制造商,以避免新冠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和高货运成本。
与此同时,一些公司正在努力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通常是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其中印度和越南是热门目的地。
例如,美国苹果公司(Apple)最近开始在印度生产部分型号的手机。苹果98%的iPhone手机在中国生产。此外,苹果最大的供应商富士康(Foxconn)已经同意扩大在越南的生产业务。自2022年8月以来,美国在中国的制造业订单整体减少了21%。
欧洲汽车厂商沃尔沃(Volvo)在2022年7月宣布,计划在斯洛伐克建立工厂,这是该公司60年来在欧洲建立的第一家工厂。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领导人正在举行会面,讨论鼓励当地投资的举措,这些措施有望促进制造业回流。
新冠疫情爆发之初暴露出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公司通常不知道供应商的状况。比如,在新冠疫情之前,超过50%的公司与所有供应商从未进行过沟通,或者不清楚供应商的具体位置,这导致公司很难预测供应短缺情况。
公司现在已经意识到或者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就认识到,可以掌握供应链的实际状况,对避免和适应供应链中断至关重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现代数字技术是关键。
其中包括采用先进软件与供应商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利用云计算实现高效数据存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制定更合理的决策,利用机器人实现流程自动化等。战略咨询公司Hackett Group的调查发现,执行这些新技术是2022年全球公司的首要任务。
最近数十年,供应链领域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一种日本管理理念——“准时制生产”。
虽然这种管理理念的本质是减少浪费,但公司却将其理解成持有低库存甚至零库存。这意味着尽可能减少仓库存货,以最大程度降低存储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在没有发生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这种系统是有效的。
然而,执行准时制生产的公司,即使发生小规模的供应链中断,也容易受到影响。公司的超精益供应链意味着,新冠疫情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被严重放大,使得即便一个小波澜也可能演变成大问题。
现在担心供应短缺的公司开始增加库存。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公司从“准时制生产”转向了“保障制生产”模式。虽然增加库存能够降低公司遭遇供应短缺的可能性,但这样做成本更高,因为公司会持有大量过剩库存,而且产品在卖掉之前可能已经过时。
但与其他趋势一样,这种趋势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改变,尽管公司将因此承担更高成本。换言之,公司已经认识到,货架空置的成本高于一定程度的效率低下的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成本会以涨价的形式转嫁给消费者,这对备受通胀之苦的消费者而言或许不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