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TU官网

艺术流派里,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2841c59a-353f-44fd-bb5a-5673ee3c113d.gif1.jpg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No.1》,布面珐琅和金属漆,161.6×261.6cm,1948年

分割.jpg在艺术史长河中,每一时代都有人才各领风骚,进而形成如今的纷呈流派。谈起流派,人们大多对其代表人物与风格特征信手拈来。但每个流派的第一件作品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判定所谓“第一”?今天,便带你探讨部分流派中的“第一件”。

分割.jpg

标题1.jpg

2.jpgA.亨利·弗塞利《噩梦》B.欧仁·德拉克洛瓦《希俄斯岛的屠杀》

德拉克洛瓦无疑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希俄斯岛的屠杀》也是“浪漫主义”一词第一次用于形容视觉艺术家。但在此之前,许多画作中早已出现了浪漫主义的痕迹。

3.jpg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希俄斯岛的屠杀》(The Massacre at Chios),布面油画,345×419cm,1824年

相比之下,亨利·弗塞利这个名字可称小众。其作品《噩梦》描绘了一位梦魇中的女人,一只猿猴坐在她身上,黑马隐约出现在背后。新古典主义的完结与浪漫主义的诞生并无确切时间,而弗塞利的画作正体现了两种流派早期如何并肩而行。

4.jpg亨利·弗塞利(Henry Fuseli)《噩梦》(The Nightmare),布面油画,101.6×127cm,1781年

标题2.jpg

5.jpgA.奥诺雷·杜米埃《Rue Transnonain, le 15 Avril》B.古斯塔夫·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

“美在真实,而非梦幻”,以真实的方式描绘现实是现实主义的信条。在现实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浪潮前,杜米埃的漫画已在表现社会不公。1834年4月,政府军残忍地屠杀了一些居民,怀着对君主制的反对,杜米埃用一张版画揭示了该事件。

6.jpg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Rue Transnonain, le 15 Avril》,石版画,28.6×44.1cm,1834年

杜米埃无疑在作品中展露了浓浓的现实主义色彩,但作为漫画家的他却被隔绝于彼时的“艺术圈”之外。

库尔贝自诩“现实主义旗手”,其作品《奥尔南的葬礼》以巨大尺幅描绘了平平无奇的仪式,引起评论家和公众的强烈反应。他口气不小,称“《奥尔南的葬礼》是浪漫主义的葬礼”。1855年被世界博览会拒绝后,艺术家又在展会附近举办了个展“关于现实主义”并撰写了一份《现实主义宣言》,奠定了自己的“第一位置”。

7.jpg古斯塔夫·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A Burial At Ornans),布面油画,315×664cm,1849-1850年

标题3.jpg

8.jpgA.莫奈《印象日出》B.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相信不少读者都听说过1874年那一“臭名昭著”的事件——一群独立艺术家在官方沙龙之外举办了一场展览,评论家路易斯·勒罗伊(Louis Leroy)对展览作品《印象·日出》的讽刺产生了“印象派”一词,该作也由此成为派系开山之作。

9.jpg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布面油画,48×63cm,1872年

10.jpg1877年巴黎杂志《Le Charvari》中的插图,一位正准备进入印象派展览的孕妇被门卫拦下。

实际上,“印象”一词此前已被用于形容马奈的作品。虽然马奈从未与印象派艺术家合作展览(因为他仍希望得到官方沙龙认可),但这群人视其为革命精神的领导者——《草地上的午餐》中对传统裸体题材的蔑视、对形式与技术的背离,都启发了印象派艺术家,莫奈1865年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便是他响应马奈的例证。

11.jpg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布面油画,207×265cm,1863年

12.jpg克劳德·莫奈《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画,418×150cm,1865年

标题4.jpg

13.jpg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奢华、宁静与愉悦》(Luxe, Calme et Volupte),布面油画,98.5×118.5cm,1904年

野兽派的风格特征首先体现在马蒂斯创作于1904年的画作《奢华、宁静与愉悦》中。次年,野兽派绘画在巴黎正式展出,震惊了一年一度秋季沙龙的参观者,评论家路易斯·沃塞勒(Louis Vauxcelles)因“放纵的纯色”而称作品为“野兽”(Fauves)——由此得来流派名称。

14.jpg1905年的“野兽派”秋季沙龙剪报

值得一提的是,马蒂斯的灵感与老师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关系深远。莫罗是巴黎美术学院的教授,正是他传授了色彩的表现力。马蒂斯曾说:“有了他,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品。”

标题5.jpg

15.jpgA.毕加索《亚威农少女》B.乔治·布拉克《Houses at l’Estaque》

大多艺术史学家公认毕加索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这五名女性的形象受到多方启发——非洲部落艺术的影响、对马蒂斯《生活的欢乐》的借鉴和竞争、塞尚对空间和体积的处理、毕加索的才气,以及乔治·布拉克的分析试验……

16.jpg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亚威农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布面油画,243.9×233.7cm,1907年

如今,毕加索依旧如日中天,布拉克的名字则相形黯淡。实际上,“立方体”一词首次被用于评价布拉克的作品(评论者是吐槽“野兽”的那位路易斯·沃塞勒),由此孕育了“立体主义”这一名称。布拉克的《Houses at l’Estaque》也常被视为第一件原始立体主义风景画。

17.jpg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Houses at l’Estaque》,布面油画,40.5×32.5cm,1908年

标题6.jpg

18.jpgA.弗朗西斯·皮卡比亚《Ici, C’est Stieglitz》B.让·阿尔普的拼贴

1916年,诗人雨果·鲍尔在苏黎世成立“伏尔泰茶座”并创办“达达”,让·阿尔普是茶座成员之一,其抽象拼贴作品开业当晚就挂在墙上。在一篇文章中,他还写道:“我宣布‘dada’一词于1916年2月8日下午6点诞生。”如此种种,似乎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19.jpg“伏尔泰茶座”,1916年

然而在1915-1916年间,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与杜尚来到纽约躲避战乱,并在杂志《291》中发表了具有达达色彩的作品,其时间甚至早于阿尔普。“达达”一词当时尚未被用于形容其作品,但后人回顾时发现精神内核出奇一致。战争结束后,《达达》杂志的创办者也才听闻“纽约达达”。

20.jpg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Ici, C’est Stieglitz》,1915年

标题7.jpg

21.jpgA.毕加索《三乐师》B.基里科《秋日午后之谜》C.安德烈·马松《自动绘画》

超现实主义正式开始于作家安德烈·布勒东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要义为一种称为“自动写作”的新表达方式,旨在释放潜意识中的想象力。超现实主义诗人起初不愿意与视觉艺术家结盟,因为他们认为绘画、素描和雕刻的繁琐过程与自由表达的自发性相悖,但该运动的灵感其实就来自基里科的画作。

22.jpg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秋日午后之谜》(The Enigma of an Autumn Afternoon),布面油画,53×72cm,1910年

运动开始后,艺术家竞相创作。安德烈·马松于1924年首创了自动绘画法——在恍惚的状态下画出线条并进一步想象、绘制;而马克思·恩斯特在次年紧接着发明了擦印法。

23.jpg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自动绘画》(Automatic Drawing),纸本墨水,23.5×20.6cm,1924年

24.jpg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逃亡者》,纸面擦印,25.7×42.3cm,1925年

出乎意料的可能是毕加索与超现实的关联——布勒东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视为解放艺术家想象力的第一步,其1921年的作品《三乐师》中的梦境成分和超现实主义不谋而合。而毕加索本人虽参加过几次超现实主义展览,但并不自认是超现实主义者。

25.jpg巴勃罗·毕加索《三乐师》(Three Musicians),布面油画,200.7×222.9cm,1921年

标题8.jpg

26.jpgA.马克·罗斯科《No.3/No.13》B.杰克逊·波洛克《壁画(1943)》C.阿希尔·戈尔基《The Liver is the Cock’s Comb》

抽象表现主义由超现实主义演变而来,当超现实中的象征成分消失,这一转型即完成。亚美尼亚艺术家阿希尔·戈尔基的作品反映了这一转型的开端——线条与色彩循环往复,其中可见米罗、马松和康定斯基等人的影子。

27.jpg阿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The Liver is the Cock’s Comb》,布面油画,1944年

之后,抽象表现主义才发展出两大类:以杰克逊·波洛克为代表的动作绘画;以罗斯科为代表的色域绘画。波洛克的突变发生于1943年这张壁画;而罗斯科则在1949年形成了自己的成熟风格。

28.jpg杰克逊·波洛克《壁画(1943)》,布面油画,243×604cm,1943年

29.jpg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No.3/No.13》,布面油画,216.5×164.8cm,1949年

标题9.jpg

30.jpgA.爱德华多·保罗齐《我是有钱人的玩物》B.理查德·汉密尔顿《究竟是什么让今天的房屋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吸引人?》

不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也不是利希藤斯坦(Roy Lichtenstein),早在这两位在美国出征前,波普艺术已于上世纪50年代在英国开始发展。

爱德华多·保罗齐是苏格兰艺术家、英国战后前卫艺术的重要成员。其拼贴画《我是有钱人的玩物》是波普艺术的重要基础——低俗小说封面、可口可乐和征兵广告几乎囊括了流行文化元素,尤其是枪口打出的那一朵“POP”云朵,使该作成为首件包含“波普”一词的作品。

31.jpg爱德华多·保罗齐(Eduardo Paolozzi)《我是有钱人的玩物》(I Was a Rich Man’s Plaything),纸面拼贴,35.9×23.8cm,1947年

汉密尔顿的拼贴画也常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第一件作品。他使用杂志广告中的剪纸组合了一个家庭场景,既赞美消费主义又批评美国战后经济繁荣时期的颓废。而男人手中的棒棒糖上写着“POP”一词,同样精准点题。尽管直至今日,人们提起波普想起的往往不是这两位。

32.jpg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究竟是什么让今天的房屋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吸引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拼贴,26×25cm,1956年

探讨各流派的“第一”后,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往往难以界定。纵向看,各时代的艺术运动承前启后,不可完全割裂,20世纪的毕加索与马蒂斯也可以受到原始非洲雕刻的影响。横向看,文学、音乐、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无法割裂,超现实主义本是一场文学运动,却受绘画启发,进而再度影响视觉艺术。

漫漫艺术长河,有人自诩第一,有人特立独行,更多人则无缘被铭记。一篇“第一之争”,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的故事。

企业微信截图_1660207272599.png